#電影筆記
#MoonlightShadow
悼念逝去的人,思念的音潮會不斷地迴響,每一次都會帶來痛苦,直到有一天,你走出來了。
這是我在影院裡看的第一部由 Edmund Yeo 導演的作品。雖說是文學作品改編,這電影的剪輯手段有諸多亮眼的地方。必須說的是,相比他的上一部作品 MALU,這部片子的技術運用上進步太多了,他跟我說是同一個攝像師操刀的,我還真覺得有點意外。曝光對焦等技術上的細節都很到位,跟我一起觀片的朋友對他的超近景切掉人物太多臉的構圖有點意見,但攝影藝術這種東西…… 嘿嘿嘿~ 片子裡有好幾個超近景的 shot 都很考驗演員們的表演能力。
後來知道原來其中兩個主要演員是素人,有一位還是 debut 的出道演出的情況。這是導演為了控制成本呢還是真的大膽起用新人呢?動機不明,可以再問問導演。
Technical Artistry 技術技藝
色彩運用:這片子色彩很迷人,看上圖,日本令人懷念的藍藍的調子,粉粉嫩嫩的,一開始會有青春愛情喜劇的錯覺,但隨著劇情推展帶來的落差,有點震撼。
暗色中的細節:跟 Prebet Sapu 不一樣的地方,是這片子的暗色細節還是很飽滿的,這說明了技術結合器材純熟度的重要性。
Visual Artistry 視覺技藝
搖晃虛焦大光圈:把人物和場景切開的大光圈也可能是為了儘量使用環境光而造成的副作用,這一點缺乏一點 consistency,所以究竟是為何大光圈呢?
導演回話:I wanted to ensure that there’s always subjectivity from the heroine’s perspective. Thus maintaining the dreamlike , memory scape quality, cos when I remember people and events, I don’t remember the background. I generally remember just the people and the emotions.
(胡某翻譯:我要維持女主的主觀鏡頭,保持者一種夢幻、回憶的質感,因為當我憶想起人或事的時候,我不會記得景色,但會記得人物和當時的感情。)
所以,大光圈是刻意為之。
超大特寫:女主好看啊!多多特寫都是賞心悅目的。
Storytelling Artistry 敘事技藝
代表生命的河水聯結著所有生命的井的寓意,很 Zen,以前和胡嫂到她家族的墳墓裡掃墓就特別能感受到日本人那種「死去的人並沒有死去」的奇特概念,如地下看不到的河水一樣蔓延,你想見到它,就得挖出一口井。
令人心煩意亂的音樂:跟導演的前一部作品一樣,月影的音樂並沒有貫穿全劇,我試圖抓住音樂的 Motif,但失敗了,作為襯托氛圍的功能來說,一場河邊回魂的戲就發揮得淋漓盡致了。
粉碎的切割剪輯:這電影的編輯 (editing) 令我想起鈴木清順的夢二,那突如其來的、非線性的切換手法很適合這故事,聽說劇本不是這樣寫的,聽說編劇高橋知由不介意自己的故事被剪成這樣,沒機會拜讀原劇本,有點可惜。
虛幻和真實的迷思:那些很令人在意的佈景板一樣木無表情的臨演們是一個挺有趣的線索;對我們的認知而言,只要我們心裡面沒在意的人事或物都是木無表情,可有可無的存在 — 在影片裡釋放的這些小細節很值得玩味。女主在故事裡一直在回憶中尋找丟失的鈴鐺,兜著轉著,迷失了方向,這意境做得挺好。
Entertainment Value 娛樂價值
我個人認為藝術電影必須有一定的娛樂價值,然而這兩者之間的平衡卻很考導演的功力,對那些只看好萊塢大片的人來說,月影的節奏可能還是慢了些,但如果你喜歡 Nomadland 這類型的電影的話,你可能會喜歡月影。
我在回家路上在臉書上發了一條帖:
Edmund Yeo’s #moonlightshadow is an excellent showcase of how Malaysians can contribute to world cinema.
嗯。馬來西亞人是可以為世界電影作出貢獻的。
#至少一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