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 YouTube 後台分賬計算

最近看到一個所謂馬來西亞十大賺錢 YouTube 的節目,主播很簡單地利用點播量來計算頻道收入,由於計算方法過於簡單,我還是科普一下下吧。(YouTube 會不定時更動計算方式,我這裡說的只能當參考。

首先,Views 和 Watch Time 相比,Watch Time 更能影響廣告收入。油管更喜歡高黏度 (stickiness) 的視頻內容;假設你做了一百條3分鐘的視頻,每一條視頻有10個人去看,而他們只看了10秒鐘就離開的話,你的點播量再多,也不會比一條只有100個人去看但全條視頻看完的半小時的視頻的收益高。

以下是我們自己的一個頻道,這個月的 impression 只有 6.9百萬 人次,就以這個來做例子吧。其中 26萬7千2百個點播人次裡面的觀眾總共看了3百多萬分鐘的內容,這表示我們(也就是 Gan TC 需要加把勁,把內容的黏度提高(如何提高粘度這個東西,要談麼?

Impression 和 Watch Time 之間的關係

有了一定的播放量以後,我個人認為面向觀眾的來源有一定的重要性;這主要是不同國家的「客源」有不同的廣告計算法,就是有些國家的廣告商比較土豪,願意多給錢。

這裡再拿一個我們頻道的圖表來跟大家解說:

美國土豪多。

我們的內容有很大部份的觀眾來自美國,美國的 Payout 和 馬來西亞比… 是不是有很大的差距?廣告商投放的廣告按內容種類計算 — 你的內容含金量越高,CPM 就越可觀,我們這些年來做了很多實驗(我們的油管頻道是一個小小實驗室)看甚麼類型的內容能吸引到高含金量廣告,發現有些節目會比別的更吸金/睛。

隨著油管加強管制頻道內容和收益發放條件以後,靠油管賺錢的門檻也變得更高。

再拿一個只有 116人 觀看的片子為例:

個別內容類型 CPM 也有差距,台灣土豪也很多。

這個視頻 ( https://youtu.be/3UcFycp9Qh4 )是我們 N 年前拍的小型紀錄片,說的是日本女子天團的培養過程,116個播放人次產生了 USD0.55 的廣告收益,重點就在 Monetized Playback 的 CPM 有多高了;如果 1000次 播放量 = 1美元 的話,這計算就不對了吧?從這裡看就可以斷定單單從 Views 去計算收入的做法是不具權威性的,該節目主播說從來沒有人做過這類型節目,是對的,這是因為除了油管和頻道主播以外,並沒有很準確的第三方數據來源。

所以這個節目,就如其他節目一樣,看看主播誇張的個人表演就算了。

有關於音樂工作室的設備。

蠻多人覺得我是個器材控。

其實我只是捨不得吧東西賣掉或丟掉罷了。

從1986年開始,我就開始收集樂器和一些收音器材 — 當然,以前購買力不強,買得起的器材也不多,從一開始的 Atari 1040ST 和當年買的 Roland D110 和 U220 到後來買的 Rhode 鍵盤到後來慢慢增添的器材到現在累積的設備還是很多的。

2019年因為家變的關係決定重新整修房子,而不幸地遇上了肺炎疫情施虐,造成胡某無法按計劃進行影視的製作項目,留在家裡正好可以專心重新建設音樂工作室;這是我最後一次整修工作室了吧?

Continue reading “有關於音樂工作室的設備。”

Can the V-Mic D4 handle a Yamaha Grand?

Surprise to find an extension cable that doesn’t add noise to the signal path.

What if all you have is a pair of Deity Microphone V-Mic D4 Duo and you need to record and shoot some (not-so) awesome piano? I will try to figure out an answer.

Problem 1: mic may not be able to handle the high dynamic range;

Problem 2: optimal mic placement may not be the optimal camera angle;

Problem 3: the stereo mic array is very close together but not pointing at the same direction, this is a physical limitation, and I will have to figure out how;

This didn’t work.

Putting the entire rig into a piano is a bad idea, it is a horrible idea, don’t even try it!

#veryserioustest

“Coke Glasses” a sigma fp test.

Soon after the birding outing with Vincent Thian, I noticed the footage from the camera is far from satisfactory — I had to go through a whole lot of processing to barely get close to what I wanted.
No, this is NOT the camera I bought.
Upon investigation, I think I have found the culprit: recording through HDMI, even though at ProRes HQ, with the Blackmagic Design VideoAssist, is not the same as recording the footage in-camera.

I will have to do more testings.

Bigger Than Bigger: 那些被忽略的細節。

在蘋果真的很強很暴力的發佈會後,,網上一片酸民吐槽當兒,iPhone 6 在日本平靜地開賣了。但這次蘋果發佈會真的是毫無看頭麼?消失在媒體的規格 PK 之間,是我們忽略的一些甚麼細節?

Continue reading “Bigger Than Bigger: 那些被忽略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