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泡的時間比較長,覺得「網絡無國界」這句話一點道理,現在地球上的人有這種「國籍認同」的概念:一個是身分證護照上寫的國籍,另一個是心理上覺得自己應該是甚麼國籍的身份。感覺有點像性取向的概念,你的生理特徵是一個性別,心理上可以是另一個性別;當然跟性取向一樣,有些人也會在這兩種身份之間徘徊。
我想說的不完全是「膠」的現象,有些人特愛日本、義大利、法國,認為自己心靈的故鄉不在本地,如果能有來生,希望能投胎到這心靈的國度中,生為其人,死為其鬼。在沒有網絡之前,這現象不會特別的明顯 — 以前要收集其他國家的信息的資訊成本太高,不論買的是正版的還是盜版的 CD 或雜誌報刊小說,都沒有現在網上下載廉價,所以現在的人能很輕易地讓理想國籍附身,在網上橫行。
這個現象本來應該是很個人的事情, I am a closet Japanese, 沒甚麼錯,我愛日本並不表示我需要為二戰洗白。藏在櫃子裡,不論有多深,都是自己在和自己對話,有時候需要思考的,是左手好還是右手好罷了。但是網絡上躲在一個匿名帳號後面的偽出櫃很能滿足這些人的心理需求;他們很愛國,雖此國非彼國也不會是很大的問題,但是有些人仗著「反正你咬不到我」的心態在網上毫無忌憚的文字暴力卻令人不齒。
於是網絡上無形的楚河漢界縱橫交錯,於是我們因立場的不同互相攻擊,直到拉黑方休。非黑即白的幼稚道理充斥著整個色彩繽紛的網際網絡;道理掌握在複製粘貼最強的對手裡,這種生存空間有意思麼?我不禁在想,這還不如躲在自己的小櫃子裡自爽自嗨。
網絡無國界本來是好事,現在卻似乎成了壞事。難道說我們要搞得每個國家都把自己的國民圈養在防火牆內才能提高「國民意識」麼?